標簽:
文化 |
提起大宋朝,好像成了無數人心里的隱痛,空有一手兵多將廣、錢足糧豐的好牌,卻淪落到被蠻夷小族輪番欺負的窘境。
不過,大家有沒有想過,究竟是從幾時起,大宋開始患上了這沒救的“軟骨癥”了呢?
想當年,太祖皇帝趙匡胤馬上得天下,“一條桿棒等身齊,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”,曾對北方的契丹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吾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人首,其精兵不過十萬人,止步費二百萬絹,則敵盡矣!”
啥意思呢?就是說:老子最多拿出二百萬絹布,就足以把北邊那幫放牛的家伙給滅了種!字里行間都是王者霸氣,對契丹人是滿滿的瞧不上眼。
到了太宗皇帝趙光義,雖然比不上太祖的雄韜偉略,但至少發動了兩次浩浩蕩蕩的北伐,跟遼人干起來那也是絲毫不怵。
再之后呢?就輪到宋真宗趙恒了。細看真宗在位的25年里,干的最提氣的事,莫過于澶淵大戰了。然而,宋軍好不容易贏了一場之后,卻憋屈地簽訂了澶淵之盟,開啟了拿錢消災之風。
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,本來威風凜凜的大宋,就開始在“軟柿子”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了。
宋真宗雖然在歷史上的口碑不怎么樣,但他的自我感覺卻很好,向來以“明君”自詡,結果呢,他的大多數“英明之舉”,最終都成了后世的笑柄。
先來看看真宗年間的一次“蝗蟲自殺事件”吧。
大中祥符九年(1016年)夏,很多地區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,百姓叫苦連天,地方官員束手無策。這似乎是真宗表現自己英明神武的好機會,然而,真宗采取的對策卻不是那么“英明神武”。他干啥呢?請了一大批所謂的“神仙道人”,開始施法。
結果呢,大臣們為了討皇上的歡心,紛紛迎合拍馬屁,還搞出了各種各樣的名堂,比如說蘇州官員們號稱,“蝗蟲們選擇在太湖里集體自殺了”,還有的說,“蝗蟲懼怕皇上威嚴,不敢再吃莊稼而改成吃野草了”。
像這樣糊弄人的小把戲,按理說就連小孩子都懂得分辨真假的呀,然而,“單純”的宋真宗居然全信了,認定是自己的虔誠打動了上蒼。
再舉一個例子,就是真宗年間開展的“官場整治行動”。
別誤會,這次行動的主要任務并非打擊貪贓枉法,而是解決大宋冗官冗員尾大不掉的問題。我們都知道,宋朝不但重文輕武,而且對于文官采取官職分離,可想而知,在這樣的制度下存在著大量的尸位素餐的角色。
在真宗即位不久,沉重的俸祿負擔以及各級官員蝸牛一般的辦事效率,讓真宗覺得有必要采取行動了。然而真的到了采取措施的時候,真宗的老毛病又犯了。啥呢?毛毛躁躁、不計后果,竟然一口氣“砍掉了”19.5萬個官員。
不得不說,這也太心急了點吧,你把官員們都辭了,誰給你干活兒???結果就是不但沒能解決冗官的問題,反而招致了士族的強力反對。轉過頭來第二年,冗官冗員的問題又開始恢復到了原來的樣子。
可憐的真宗,雖然想法不錯,想著做出點政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,不過說實話,這樣的執政水平還真是沒法兒恭維。
于是,大宋就這樣在真宗自我良好的不錯感覺中越走越偏。政治上越來越亂,在真宗死后甚至還出現了劉皇后專權的事情;軍事上也越來越弱,自澶淵之盟起,大宋似乎就愛上了這種求和的安逸,在“軟骨癥”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。
- (2016-02-26 09:23:02)
- (2016-02-25 12:35:05)
- (2016-02-19 11:16:10)